格式条款存在有哪些陷阱,怎么处理格式条款争议?
一、格式条款存在有哪些陷阱?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往往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地位,订立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消费者通常不太注意此类条款,不知其存在;或者虽知道其存在,但因条款大多为冗长、字体细小的文字,不易阅读而不去看;或因为条款文字拗口,而难以理解条款的真实意思;再者即使能理解其真意,知道这是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却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正因为格式条款有很多弊端,所以各国的法律均对格式条款作了种种的限制,防止条款制作人滥用格式条款获取不正当利益,以此来保护合同相对人,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合同法》就对格式条款作了许多限制性的规定,比如对具备 “免除自己的责任”、“加重对方责任”和“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三种情形的格式条款认定为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二、怎么处理格式条款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当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依以下原则处理:
1、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
因为格式合同是一方当事人提供的,其措辞和制定的内容最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意志,依自己的理解定义,如合同双方在对格式理解发生争议时,仍依照提供方的意思来解释就难以使当事双方利益平衡,而如以常规的通常的理解来解释则较为客观、公正。
2、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一般认为,格式条款中有争议的内容是格式条款的提供者拟定的,其理应在拟定该条款时以明确的能够令常人理解的词语进行表述,如其表述令人产生多种理解,只能认定其故意制造了该词语含义的多样性、不确定性,所以,一旦发生对格式条款的理解有多种解释的情况,应当按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来理解。对此,我国《保险法》早有规定。该法第30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当做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3、当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表述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非格式条款是双方当事人在经过协商后确定的,因而更能充分反映和表达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更能体现“契约自由”的合同精神,所以当一份合同中同时具有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约定同一事而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