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起诉滴滴不正当竞争 什么是竞业限制
高德起诉滴滴不正当竞争
日前,高德软件有限公司、高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将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滴)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诉称滴滴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并索赔7500万元。高德诉称,滴滴公司明知同为被告的几名员工在原告处承担要职且对原告负有竞业限制义务采用教唆、劝诱、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致使其脱离与原告的雇佣关系,并有部分员工离职前夕大量拷贝原告公司商业秘密,严重损害了原告的权益。此外,高德还诉称,滴滴公司使用引人误解的片面宣传,借此掩盖自己的短板,贬低其他同业经营者,严重损害了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市场竞争秩序,违反了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不正当竞争,应承担法律责任。目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已受理该案。
什么是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即: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限制时间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但不得超过二年。竞业限制条款在劳动合同中为延迟生效条款,也就是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法律约束力终结后,该条款开始生效。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第九十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目前,科技公司与其工作人员签署劳动合同时大多会签署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并且支付约30%的月薪作为“竞业限制补偿金”,以此约束员工行为,保护公司商业机密,并限制竞争对手的挖角行为。但这并未能阻止大型科技公司之间成批量的挖角行动,而这也与随之而来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诉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