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一暑假花四万打游戏 删母亲短信提醒未被及时发现
14岁女孩一暑假花四万打游戏
4.9万余元,被小女儿在不到3个月内全部花在游戏中,朱英和丈夫在震惊的同时,也有些想不通。即将读初一的小女儿成绩一直不错,今年报考当地一所民办中学时还拿到了奖学金。“平时,她还是比较听话。”朱英说,在此之前,女儿虽然偶尔玩游戏,但并未影响成绩,她也时常提醒女儿少玩游戏。在仔细询问后,她才知道小女儿是如何将她卡内的4.9万余元花掉的。原来,女儿在自己的QQ号上,用她的身份证开通了财付通,然后又绑定了她的一张银行卡,设置了支付密码。“我忙活的时候,经常把手机放在家里。而她(小女儿)每次花钱后,都将我手机上银行发来的短信删掉,所以我一直没有发现。”银行卡交易明细还显示,5月21日,朱英女儿第一次为游戏充值花了615.6元,此后偶尔充值。但自7月14日起,花销变得更密集,从最初的偶尔充值变得更加疯狂,最多一天充值14次,一天最高充值达9000余元。而这个阶段正处于暑假,7月14日至被发现前8月5日最后一次充值,23天内共花费4.5万余元。事发一周后,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朱英的小女儿彤彤(化名)。通过她的两个QQ号,查到了财付通的交易记录及“充钻石”的记录,记录显示这些钱已全部用在游戏中。据彤彤介绍,她用父亲淘汰的旧手机玩游戏已有2年,注册游戏时是在网上找的身份证号。今年5月以前,她在QQ游戏群内抢红包时,每次抢红包后都会提示她实名认证,她便偷偷用母亲的身份证号开通了财付通。今年5月的一天,她在家找零食吃时,无意中发现了母亲包中的银行卡。想到QQ号(应为财付通)可和银行卡绑定的她瞒着母亲,通过母亲的手机输入名字、卡号、手机号码等,并根据随机验证码设定了支付密码,成功绑定银行卡。彤彤还说,她也不记得第一次花了多少钱,但“充钻石”后,母亲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显示什么时间花了多少钱。由于怕母亲发现,她便将母亲手机上的短信删掉了。此后,她每次花钱后,也都将提示短信删掉。
沉迷游戏因攀比心理铸下大错
某小学一名13岁女生佳佳(化名)告诉记者,他们班上有不少同学玩这款游戏,很热门。“游戏里就要比哪个的衣服更好看,大家都比着看哪个买的衣服更漂亮。”佳佳说,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花钱,靠做任务挣金币在游戏里买各种套装。但也有部分同学有时会花钱充值,购买钻石买套装。
朱英说,在发现彤彤玩游戏花了几万元后,她和丈夫都十分生气,狠狠地教育了女儿,丈夫甚至动手打了女儿。而此前,她和丈夫几乎没有打过女儿。如今,彤彤已卸掉游戏,正在补习班补习英语。她说,她将好好学习,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真的很后悔,如果这只是一场梦就好了。”
专家表示,孩子沉迷游戏最大的责任还是家长,他们既没有保管好手机和银行卡,也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
如何应对未成年人巨额游戏消费
据了解,目前,腾讯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系列服务,通过实名认证、绑定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绑定相关消费的实时提醒等服务,协助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游戏账号进行健康行为的监护。网络上也有类似针对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的绿色软件,有所担忧的家长,可以通过安装绿色软件,来限制和保护孩子。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而无民事行为人进行的买卖是无效的。
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同时我国《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
但有个前提,就是能确定发生交易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可以尝试搜集相关资料作为佐证,寻求司法帮助。例如,交易发生的银行流水、电子交易记录等,是否有一起玩耍的同学朋友等证明。银行流水等电子证据可以申请公证。
在此建议,家长作为监护人,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管理,看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手机等。与学校一起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