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误捐1.7万 不可撤销的公益性捐赠为何能退回
孩子玩手机误捐1.7万给扶贫基金会
中国新闻网讯,5月3日,宿迁刘先生将手机借给朋友家8岁的孩子玩,孩子无意中通过“微信钱包”将刘先生卡里的1.7万元钱捐给了“抗战老兵关怀计划”公益项目。随后,刘先生联系了腾讯客服,开始客服表示钱可以退回,但十几天后,客服又称不能退回,钱已经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转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向记者表示,如果是系统发生故障,他们会退还这笔钱,但如果是孩子误捐的话,这笔钱将不会被退回。据中国扶贫基金会6月4日公布的核查结果显示,5月4日,该会客服工作人员接到刘先生来电,称有小孩用其手机上网玩时向我会误捐1.7万元,希望能退款。按照相关法律,公益性捐赠是不可撤销的,但无行为能力或者非本人意愿捐赠是可以撤销退款的,刘先生所说的这种情况属实的话是可以退款的。因此,基金会工作人员将退款的流程和所需证明材料告知刘先生。当天下午,基金会便收到了刘先生提供的证明材料。随后,基金会工作人员与项目执行方、捐赠平台、支付平台分别进行了核实,并于5月15日发起内部退款流程。但基金会互联网捐赠工作人员审核退款材料时,发现没有刘先生所说支付异常的证明材料和可充足证明是8岁孩子误捐的材料。随后,客服工作人员与刘先生沟通希望其能够补充证明材料。但刘先生未能补充新的证明材料。6月1日,基金会互联网捐赠负责人主动联系刘先生,再次详细解释了退款要求和流程。刘先生随后提交了新的证明材料。鉴于刘先生补充了新的材料以及本人对事件详细的描述,基金会互联网捐赠负责人通过了退款流程。
公益捐赠的严肃性不可亵渎
中国扶贫基金会表示,1.7万元在6月2日11点59分13秒就已经完成退款,原路退回到刘先生的账户,并在14点13分得到刘先生在后台的确认。本次因孩子误操作造成的误捐并非孤例。近两个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处理了4笔捐赠退款,其中2笔属于系统异常造成误捐,1笔属于精神病人误捐,1笔属于账号密码被盗后误捐。上述3种类型的退款申请分别在捐赠人提供了系统异常证明、精神病鉴定证明、公安立案证明后给予了退款。中国扶贫基金会表示,处理此类工作时,他们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如果能够确认是误捐,我们一般都会办理退款;第二,要按照既有的程序办理,证明确属误捐,以维护捐赠不可撤销的严肃性。”
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一条规定,公益捐赠有三方当事人,即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自然人作为捐赠人时,需要符合行为能力方面的要求。如果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无行为能力人,要以监护人的认可为前提,并应特别注重自愿为原则。
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九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选择符合其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由此可以看出,本案中8岁孩子捐赠的1.7万是其无权处分的他人财产,因此该捐赠行为本身的效力存疑。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十二条也规定捐赠人应履行捐赠协议。由于捐赠合同目的之特殊性,出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考虑,法律不允许其撤销,这与普通的赠与行为是不同的。如果捐赠人在公众媒体公开向受赠人承诺了要捐赠具体额度的款物,这是有效的承诺,构成一个有效的捐赠协议,受赠人依法有权、也有责任向这种承诺的捐赠人主张履行捐赠协议。如果法定的公益性受赠人不行使这种权利和责任,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这种权利和责任代表了公益,不是公益性受赠人可以抛弃的,这也是与普通的私人赠与的重要区别。